内刊

颐合内刊

当前位置:首页>内刊

关于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修改对文化教学的感想

时间:2020-03-10   访问量:2132

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年6月,经过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核查,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进行了部分修改。这既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对“文化意识”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期英语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解释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让我们来看几个改动的依据和例子:


一、增加中国文化元素:


1.为了统一,在与UKUS一同出现时,加入了中国的英文缩略词PRC。而在与the United Kingdom同时出现时,加入了中国的英文全称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这两处改动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到,表达China概念时,还可以用缩略词和全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这里的缩略词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全称,people作为拓展词,republic作为高中要求词汇,在小学教材中引入难度有点偏高,不必刻意为了中国文化元素而添加。


2.在六上和六下的介绍到故事的单元,都引入了中国的经典故事,分别是《愚公移山》《猴子捞月》。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培养了学生用英文讲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能力,树立了文化信心。但是,在之前做《小学英语听读空间》调研时,针对“阅读欣赏”版块,有老师提出建议是,尽量不要出现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因为,学生可能先入为主,在知道这个中文故事的前提下,就可以轻松做出答案。同时,学生对该故事的阅读兴趣就不会那么浓厚。其实,文化的东西教师可以作为课堂补充引入,或者举办一个小的“用英文讲中国传统故事”的活动,激发学生用英语讲故事的热情。所以,引入中国经典故事是否帮助到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答案是不确定的。需要教师做好更多的铺垫和转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才更好将中西文化结合利用。


3.在五下Unit 3Story time中,教材插图上的地铁站名和书店名由英语表达修改为中英双语呈现,目的是为了统一体例,以及使表达横清晰。如图所示(上图为修改前,下图为修改后),左边3个气泡框加入了中文对应,分别是公园站、城市图书馆站、书店。这样的修改,未免有些多此一举,也体现不出中国文化元素。理由:1.作为专有名词,公园站和城市图书馆站可以用中文译文,相当于生活中某些路牌也做了双语说明;但是书店单独一个普通名词,写出中文有点欠妥;而且从体例统一上,文章下方对应的单词图片,cinemasports shopzoo也没有给中文翻译。为了双语而双语,是否可理解为Story time以及后面版块的文章全部给出双语呢。


image.png


二、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1.在六上Unit 4Culture time版块,将“The Americans invented the aeroplane.”改为“The Chinese invented the compass.”保留了原先的“The British invented the train.”这种改动并无不妥,只是从讲英美的差异上,慢慢过渡到之后讲中美的差异了?而且aeroplanetrain作为交通工具,在设题上,更具有迷惑性。


2. 在五下Unit 6Culture time版块,删掉了“I eat with chopsticks.”和“I eat with a knife and fork.”改成“Chinese food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I love Chinese food. ”并附有4幅图片:北京烤鸭、松鼠桂鱼、重庆火锅和广式点心。改动依据:通过呈现来自祖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展示中国地域的辽阔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出发点很好,只是这四幅图不完全具备祖国各地特色美食的象征,而且美食的地方特色逐渐弱化。这里,松鼠桂鱼都上榜了,不由得怀疑是不是因为译林出版社扎根江苏,而讨好江苏的行为。而且,单元主题是In the kitchen,原书的Culture timechopsticksknifefork,也是强有力的中西文化对比。


image.png


3.教材关于“饺子”的表达全部由dumplings改为jiaozi,并把jiaozi纳入单词表中,而在介绍中国节日名称时,把Double Ninth Festival全部改为Double Ninth FestivalChongyang Festival)。这里就出现槽点了。首先,jiaozi相当于拼音,学生作为中文并不陌生,没必要作为单词进行学习。如果所有词汇都用中文对应表达,那学习英文的意义在哪?可能小学毕业了,学生也不知道dumplings是“饺子”的意思,以及我们与外国人交流时,外国人能否领悟jiaozi的意思?同理,节日的说法用拼音表示也是一样,而且重阳节做了补充,为什么Dragon Boat Festival没有进行补充说明(Duanwu Festival)?


三、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教材委员会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五上Unit 6加入了希腊(Greece)和俄罗斯(Russia)两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意图虽好,但是对于小学生,理解“一带一路”这个话题有些难度,毕竟与政治相关。而教材编委会的修改意图是引导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了解,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事实上,只要教师把握得当,可以用有趣生动的语言介绍不同国家的地理、文化、美食等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就可以增进这方面的文化意识,而不用特意带入政治色彩的因素。


教材改动仓促,再新学期开始前,甚至还有教研员和教师完全不知道教材有修订。是多么不重视这个为了政治导向而改的教材。难道就为了形式主义?我们学英语,最喜欢笑话说Chiglish的人,但是我们何尝不是在Chiglish的背景下学习语言。既然我们语文学科可以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学习渗透,我们的英语学习能否更纯粹,更接近母语国家的人学习的语言呢?当然,对外我们做出版,还是要时刻把握好正确的政治导向。既然Mike一家子英国人都可以和Liu TaoSu HaiSu Yang在中国校园里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文化的融合大概就是这么体现的了。


上一篇:广东市场调研报告(理科)

下一篇:浅谈出版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