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

颐合内刊

当前位置:首页>内刊

群体性孤独的时代

时间:2020-07-01   访问量:1641


生小孩之前的每一年,我都会带着一种私奔到月球的期待,取一本在花花世界难以静心阅读的书,前往一个最好没有信号没有wifi的地方,美其名曰“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有一年冬天,我去到了尼泊尔布恩山小环线徒步,带着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


全书分为两部分,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研究,教授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时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正如她通过研究总结出的一个可怕的对称性:如今的年轻人在孤独中成长,他们把机器人当作玩伴,与机器人培养感情,但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又陷入社交网络的漩涡中,成为群体性孤独者中的一员,到头来,还是离不开“孤独”的状态。我想,这种情况可能在中国更加明显,也许我就是深受社交网络影响的一个。正如本书封面质问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期待技术给我们提供什么,而不是从人与人的交流中得到什么?


大数据时代让我们有机会获取海量的信息,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我们以为技术的革新会为自己带来更大机遇,而实际情况是我们浪费在新技术上的时间可能远远多于利用它的时间;我们以为这些信息可以填补生活中的时间碎片,而实际情况可能是我们的时间不断地在被碎片化。这是很可怕的,沉溺社交网络可能要比单纯的依赖电子技术更可怕。社交网络确实带给我们突破性的变化,但警惕这些都不能构成你对社交网络过分依赖的借口,你从中得到的也许并不足以弥补因此而失去的。


你是否留神由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


现在流行通过社交网络“拉仇恨”,曾经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早已做好每逢寒暑假必在社交网络上“拉仇恨”的打算,所以当我上传尼泊尔徒步、美食等照片时,除了收到亲朋好友的点赞羡慕外,也收到了某位友人在每一条新状态下带有浓浓恨意的评论:拉黑你!这不是玩笑,他真的拉黑我了。我们确实常有这样的心理:欧他又出去度假了!欧为什么他每天工作那么轻松?欧她每天都有时间去吃美食!但为什么我的生活那么惨?!为什么我的工作那么累!为什么!这不公平!……


网络上有这么一条新闻:在《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报告中,研究者指出,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Facebook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对于这个研究结果我深表赞同,因为我曾经就是“嫉妒心理无所不在”患者之一,虽然道理我都懂,但是社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却难以消除。而我现在时常如是告诉自己,社交网络中呈现的是他人经过修饰的美好生活,包括她的美貌,包括他们享有的奢侈生活,羡慕他人不完全真实的生活,从而否定或放弃自己真实的生活,那绝对是不明智的,况且过量的信息只会使人陷入焦虑中。我喜欢蒋勋老师的一句话:你可以羡慕别人的生活,但是回过头来,还是得安安分分地过自己的生活;自信的人格是不屑于和人比较的。


所以,想让自己安安分分快快乐乐地生活的话,如果你还不够强大自信到不屑于和人比较的程度,那么珍爱生命,和社交网络保持距离。


你是否怀念被社交网络削弱的独处能力


我时常怀念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无处不在的wifi的时光,我常和自己对话,可是现在却是手机不离身,没有三五分钟必须刷新一下社交网络,看看“朋友”的动态,或是迫不及待地上传自己新鲜出炉的厨艺,我感觉自己很浮躁。克特尔教授在访谈中也提及:如果你发送一条新鲜事,就会随时期待会有人回复,如果收不到回复,内心就会感到失落和焦虑。于是发送一条,受到若干条点赞或回复,然后再回复过去,如此循环。人在等待和回复中,似乎就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那年寒假去布恩山徒步,一切都比我想象中艰难。徒步的过程,就是一次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每登一步台阶,我都要告诉自己控制呼吸,因为你不会只登5分钟、10分钟,你会一次性登30、40分钟,你没法说话,只有你的内心告诉你说“对的,就是这样,慢慢呼,不要停,坚持,对啦,你好厉害”然后你就进入了一个累的状态,一个新常态,然后一切就变得顺其自然了。


在丛林里走过参差不齐的树根路,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不可以拖沓,否则就会绊倒,不可以跑跳,你的体力不允许做这样的尝试,伴随着你的喘气,你听到自己的声音“走这里,不要走那里,这里是稳定的石块,那块会动的,把脚抬起来,千万不可以摔倒”。


最艰难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走不下去了,但是脚步依旧坚定地往前行走,你才会发现人的潜力有多大,困难只有在你面对困难的时候才觉得害怕,但是在你真正经历困难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难,徒步有时候是种骑虎难下的局面,越是害怕越是不敢挪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你不走没有人可以代替你行走。你害怕所以你会蜷缩,会用手代替双腿挪动,但是越是依赖双手,越是无法用双腿行进,你要告诉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双腿,可以迈过每一道坎,不要每一步都用双手撑扶,你会变得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走路。


你只听见你的呼吸声,听到内心和自己的对话,但是更多的时候,你是心无杂念的,心无杂念的时候并不会显得漫长,你不会总是想要看你的朋友圈,不会想要炫耀自己的生活有多丰富,也不可能把这时候的心情拿来在社交网络上和不相干的人分享,你只想着走路,走好每一步,你多么用心地在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因为没有人会为你的小命负责,除了你自己!不经历这样的过程,你不会知道自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我特别感谢生命中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每一次体验都会让生命更有质感,社交网络增加不了的质感。


你是否懊悔因社交网络而错失的人际关系


自相矛盾的是,人们总是因为虚拟的人际关系而丢失真正的人际关系,检查一下你社交网络上的好友,有多少是真正的好友,有多少是所谓的粉丝,你真的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呈献给这些人看吗?或者真的有必要关注这些人的生活吗?你有多久没有和真正的朋友面对面的交流过了?而只是轻而易举的一个点赞。特克尔教授指出人们越来越多的停留于小啜一口的点赞,而不是大段的真实对话。


在我徒步过程中,由于是在山区,有时候陷入盆地是完全没有信号的,更不用说wifi,即使走到山上有信号的地方,wifi也是收费并且极不稳定的。有一天到达了有积雪的山区,大家围着火炉取暖,好不容易连到了wifi,我兴奋不已地忙着把积累的照片上传微信朋友圈,而另一个小伙伴手机信号的问题,不得不放弃连网的念头,那么,她做了什么呢?她跟一起围着火炉取暖的尼泊尔向导学起了尼泊尔语!上传照片重要,还是把握一个入乡随俗的机会重要?


另一个例子是在徒步结束后前往博卡拉,准备进行悬崖跳伞,从城市到跳伞的山上还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一辆面包车里坐着我们和即将带我们飞翔的飞行员,一个土耳其大叔对于两个中国女生一路埋头于手机感到不解,最后他实在忍不住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老是盯着手机看?我只能说:她们在传照片,就像你们用facebook一样。大叔说他也有facebook,但是那是他做生意的一种工具,他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所以也用微信,但是同样是种工具。工具就是要用的时候才用,而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社交网络不单单是种社交的工具,也许它成了绑架我们的工具,我们被绑架了!


相似的例子同样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多少亲人、情人明明是坐在一张台子上的,却各自拿着手机,在社交网络上乐此不疲。现实的人际关系仿佛成了备胎,那么万一有一天,当你真的意识到该抬头和身边的人聊聊的时候,发现你真正在乎的人已经不在了,你的良心该何处安放?


特克尔教授在尾声中说了这么件事:年轻的时候她读大学,每周给妈妈写信,妈妈每两周给她回信,那时候的信带着满满的爱意和妈妈的经验智慧,她会把最重要的事和妈妈分享。现在特克尔的女儿也在国外上大学了,她学会了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和女儿聊天,小到舞会穿什么衣服也会通过这些工具进行对话,但是当特克尔询问是否也能给她写封信的时候,女儿想了半天,竟想不出要写什么主题。


社交网络让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但又并非充分了解对方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取代完整的面对面的交流,反而压缩了静下心来沉淀重要事物的空间和心境,你感觉自己知道的很多,但是却发现没有任何重点。

谨以此文献给自己和所有深受其扰的人们。


上一篇:有关“时空”的探索 ——从几何、物理研究到电影、人文幻想

下一篇:浅谈数学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