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

颐合内刊

当前位置:首页>内刊

在颐合,人人可以为策划

时间:2020-03-09   访问量:1648

多年后我开始面试新人,总会这么介绍我们单位:我们身处出版行业,服务教育领域。我们不像传统出版单位,部门冗余流程繁琐,编辑按部就班听命行事。我们是扁平化管理,可自由申请岗位流动。我们强调每个人的作用,每个人的成长对单位都有重要影响。如此,个人成长优于平台发展,他可以带领平台进步;个人成长与平台发展一致,大家共同进步;个人成长滞后于平台发展,他可能被淘汰。在我们单位,决定个人成长的因素,一个是能力,一个是态度。而后者,对编辑岗位,更为重要。


策划恰是衡量编辑态度的标尺。它不单是一个岗位,更是每个人在各自岗位对自我的要求。这个要求既表现在对编辑岗位的学习思考(夯实基础、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也表现在对教育领域的学习研究(了解课标、熟悉课本、洞察热点)。当我们不断以自身为原点,纵向从部门间的不断磨合到掌控一个单品流程乃至一类产品方向,横向从了解一门学科到一个领域乃至对现行教育进行质疑的时候,我们个人的探究就为单位选题提供了方向,我们个人的成长就是平台不断发展的保障。


在我刚做文字编辑时候,我们一边通过编辑证考试,学习传统出版流程及标准校对处理,一边针对我们单位特性(出版行业、教育领域),跟着前辈实践一年两季的工作流程。我也质疑,为什么要那么精准地粘贴稿件,为什么对红时不能加入校次,为什么三审定稿后出片还要看小折样,等等;我也积累,从“新浪爱问”下载各类古籍或名著的影印版本,用以核对原文,往后无论面对哪一级的编审,我都可以理直气壮;我也沉迷,那时候我们最爱玩的是“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以至于沉迷其中。直到现在,店面招牌错误、镜头穿帮错误、字幕输入错误,甚至是墙上的镜框歪斜,插座面板不齐平,我都接受不了,也乐此不疲。那时候,我们学科间会帮忙审稿,比如我帮张秀芳看看小学奥数,做做题目,小许总能在我自信没有问题的稿件上找到格式上的疏漏。那时候的我们像海绵吸水般学习,各个都有着不服输的劲儿,想快速胜任自己的岗位。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每个人承担的稿件也越来越多,我们开始从文字处理的角色慢慢向稿件流程管理的角色转变。也就是那时起,我逐渐理解,对稿件质量的把控是以时间限制为前提的(这是我们系统图书的红线,其实更是市场图书的红线)。谁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处理更多的稿件,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报。在一些学科中,有人利用自己下班后时间独立审校,以此掌控稿件质量和进度。而在单品更多的文科,我们只能另辟蹊径。我们开始化名在苏大论坛上招募坐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传达我们单位的工作性质与报酬,一时间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纷纷前来尝试。我们开始收集并整理试题,开始学着总结各类图书审校的要点。当我把日常所做的事情不断表述并带领坐班学生开始审校的时候,对审校本身也有了新的认识。从那时候起,校对与审稿在我处理稿件时有了真正的分明,也是往后我对不同外编评判的依据。比方说沪教版叫“第一学期”“第一节”,苏教版则为“X年级上”“第一自然段”等,这是根据使用区域教材版别的审稿;又比如说,中年级的作文格大小和高年级的作文格大小有不同,不同年级不同题目所留的行间距字间距有所不同,这是站在使用对象合理使用的角度的审稿。审稿意识的强化,使我在看每一本稿件前,先明确这个稿件的使用地区、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在我审校时候,它既是一本出版物,需要符合出版规范,也是一类文化商品,需要重视用户体验。如此,我通过平日里和坐班学生的相互学习探讨,通过一张张外审要求单与外编的不断磨合,按照三审三校一通读(教辅用书,没有特殊情况,审稿融于校对中)的编校流程,以稿件流程管理者的身份,开启了繁重却有序的文字编辑生活。


现在想来,那种工作中就能体验的阅读享受,那种对流程绝对掌控的自豪感,那种付出必有回报的简单理念,是这几年工作时常常回忆的单纯美好。这种美好,特别体现在14年那次文科评议教辅的策划编校过程中 。面对如此紧迫的时间,正是各部门的团结协作以及同事的鼎力相助,才能完成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任务。也是自那以后,时间对我来说只是个概念,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投入方式,合理的任务分解总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审校的全部流程。


那次的经历连同之后我对创意写作与全景阅读的开发,都是在不同时期我的“战役”,有的已经结束,有的还在继续。还有我对古文阅读的探索,通识读本与整本书阅读的尝试,是我个人对课标和课本的理解和洞察,不一定正确但从未停止探索。如今,我思考选题思考市场思考作者,也思考推广和营销。这里面有我还算得到的地方,更有一些失败的尝试供大家参考。待下次整理完毕再做分享。


我所述经历实则平常,只是在我自己看来有不凡的意义。如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而努力工作,充满热情,就能从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充满好奇,想了解其中规律,充满热情,不断尝试与总结,这是我们单位每位同事都所具备的,也是我所理解的策划精神。每次面试新同事后,我都满怀期待。我想,当今社会,知识在不断迭代,我有太多东西可以从新同事身上学习,那我有什么可以给新同事的呢?唯有以对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以及我的部分经历,以供参考。


上一篇:被拒婚的女神 ——从伊什妲尔看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演变

下一篇:论编辑在图书出版全程中的职业自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