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

颐合内刊

当前位置:首页>内刊

论编辑在图书出版全程中的职业自觉

时间:2020-03-09   访问量:1696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在传统出版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数字媒体对纸质媒体的大举进攻,传统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图书编辑工作也和传统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编辑工作的触角必须渗透到图书出版的各个阶段,即策划选题、审稿、制作、发行等全流程。一个好的编辑不仅要把好书稿的政治关、文字关,更要在图书的装帧设计、营销发行等方面充分挖掘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专业术养、知识修养、职业技能,提高职业自觉意识,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的“项目主持人”。


一、 组稿及策划选题阶段的自觉意识


组稿及策划选题是图书“立项”的关键一步,也是评判一个编辑创意能力的显著标志。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高效、快捷的数字工具整合有效信息,发现选题线索。


计划经济时代的编辑往往是“等米下锅”,或者是通过“走马观花”式的市场调研获取选题的信息和来源。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形成了无国界、跨区域、大容量的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一个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编辑,要自觉地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关注社会热点,追踪文化前沿,练就一双“慧眼”,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海量、随机、不确定的信息中,搜索、采集、筛选、整合有效信息, 形成有价值、有创意的选题。


举例来说,网络上各阅读调查公司的数据(如开卷公司等)、各网络书店(如卓越网、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的销售排行榜、微博群、简书、豆瓣等,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有效的、可靠的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发现一段时期内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走向,发现某类图书的潜在市场,从而可以打开思路、扩大视野,为新的选题提供数据支撑。


(二)充分利用书展、订货会等与读者直接接触的平台,酝酿新选题。


每年的全国书展、上海书展、北京订货会等大型盛会,既是业界为出版、发行、读者服务的大展会,也是同行大比拼的平台,各出版单位都会抓住这些契机,展示制作精良、品种丰富的书籍,接受市场的检验及读者的挑选。这些书展其实也是编辑调研市场、向同行学习的好机会,展会上,读者热捧的书籍往往成为销售热点、市场宠儿。编辑应自觉地融入其中,和发行人员一起,与读者“零距离”接触,既可向读者介绍本单位的好书,又可了解读者和市场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业界的新信息,为策划新选题提供有价值的素材积累。


 另外,每年的很多国际书展也是编辑开阔眼界、收集信息的极好机会。


(三)自觉和老作者保持联系,了解其专业领域的动态,催生出新的选题。


在和作者接触的过程中,编辑代表着一个出版社的形象。编辑要和作者交朋友,应自觉地多和老作者保持联系,不仅要对他们的健康状况等嘘寒问暖,也要主动告知作者书籍的销售、读者反馈的情况并倾听他们的合理诉求,让作者感受到出版社的关心和编辑的真诚。编辑拜访作者、和作者保持联系的过程常常也是发现新作者、新选题的机缘。一些学养深厚、著述颇丰的作者往往是其专业领域内的翘楚或行家,编辑与他们交往,能及时了解某个学术领域的动态和热点,这也是催生新选题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和渠道。


二、编稿、发稿阶段的自觉意识


编稿和发稿是图书出版的主要环节,不仅关乎图书的内在质量,也涉及图书的出版周期。


(一)选题通过后,要自觉介入作者的写作进程,及时沟通、“纠偏”,保证图书的顺利出版。


在选题通过论证、确定了书稿的写作大纲后,为确保书稿的顺利进展及按时出版,编辑一定要作者先交部分样稿,以便及时把握书稿的写作走向 ,及时调整、“纠偏”,防止书稿全部交来后才发现许多内容不符合当初选题计划的要求 ,再退回作者修改。这样既延误了出版周期,又是对作者的不尊重。由于通过一个选题不容易,许多作者在写稿过程中往往“敝帚自珍”,或偏离原先选题的方向,或字数大大超过原来的计划,这就要求编辑能及时、自觉地起“把舵”的作用。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前提下,共同商讨,把握主要矛盾,将作者的“好货”挖掘出来。一些热门作者常常会同时收到几家出版单位的约稿,哪家出版社的编辑催稿勤,就会先完成哪家出版社的稿约。编辑要自觉地及时了解作者的写作进程,除了多打电话,还要通过email、微博、微信等现代快速有效的网络工具,在作者的写作全程中,经常了解作者写作的进展和动态,艺术地催稿。


(二)审稿时,要自觉防止浮躁的心态,多查找相关资料,尽量把错误消灭在印制前。


出版社的审稿制度是三审制,责任编辑收到书稿后即投入到至关重要的一审阶段。编辑要自觉地沉下心来,认真审稿,审稿时要怀着“如履薄冰,慎之又慎”的态度,不要“想当然”,要做到有根有据。编辑是“杂家”,受知识、专业所限,不可能样样都精通。要在和作者充分沟通、探讨的同时,利用网络、工具书、相关典籍等快速、有效的工具,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切实地负起“责任”,更不要为了赶某个时间节点(如赶书展),就忽略书稿的质量,将本应在一审阶段消灭的错讹拖沓至二审程序。


三、装帧、制作阶段的自觉意识


    装帧、制作是图书进入后期阶段的重要程序,是图书“形式”的具体体现。


编辑从组稿、审稿到发稿,只能说是完成了图书出版全程的几个重要工作步骤。发稿后,不等于就可坐等图书出版了,应自觉地对后续的版式设计、封面设计、校对等各制作环节予以关注。其实,编辑收到书稿后,就应自觉和美编联系,告知书稿的主要内容,和美编多商讨、多沟通,以便美编及早根据书稿内容确定版式和设计封面,而不是发稿后仅将书名、内容提要等简单要素提供给美编参考。简洁大方的版式、图案色彩和谐的封面,与书的材质、内容一起,是构成好书的重要元素,一本好书的形式和内容是完美统一的。


不仅如此,编辑还要自觉介入图书印制的出版流程,了解图书后期制作的每一个阶段,对成本、出书周期等了然于胸。


四、发行、营销阶段的自觉意识


发行、营销是图书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是图书进入流通渠道的必要推手。


     拿到了散发着墨香的样书,离“大功告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编辑要自觉地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推介图书。全国500多家出版社每年的新书品种有几千个,加上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网络、数字媒体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一本新书若不加宣传,会很快被淹没在书海中,不为读者知晓,随着时间的推移,难逃化为纸浆的命运。


    编辑对所任责编的图书最了解,除了让作者利用其人脉关系大力宣传、助销外,还应自觉开动脑筋,写书评、开博客、上豆瓣网、微博及微信,在书展上向读者多宣传、协助作者搞签售活动等,这些都能扩大图书的影响,助推销售。


   综上所述,在传统出版业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编辑要自觉地与时俱进,不仅应当拥有创意地策划选题的能力,还需要有娴熟的审读与编辑加工能力,与美编高效对话的审美眼光以及为出版物开拓市场的营销能力,自觉地融入图书的全程策划和整体运作的每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文化创造的真正推动者和大媒体时代合格的新型编辑。


上一篇:在颐合,人人可以为策划

下一篇:浅谈纸张特性和印刷工艺对油墨吸收性能的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