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

颐合内刊

当前位置:首页>内刊

图书编辑校对中的技巧分享

时间:2020-03-10   访问量:1660

图书的编辑校对,是图书加工中不可缺少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编辑的校对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图书质量的好坏。因此,图书编辑在校对工作中,需要学会把控细节、掌握一些技巧,这将十分有利于校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校对质量。


首先,编辑要学会横向加工。很多编辑无论是审稿还是校对,都习惯纵向操作,即从头到尾地进行稿件加工,当然,这无可非议,也是正常流程。这里要说的,是编辑应该在纵向操作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横向加工的流程。所谓横向加工,即把稿件按照章节或其他分隔形式(即图书自身所列出的各个同等层次的部分)逐一排开,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对,看是否有异常的情况。举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我们要校对一本中考模拟卷,共10份试卷,因为是规范的考试试卷,所以这10份卷子的题型、题数、分数设置及题干表述都应该整齐划一,这时候,横向加工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我们把这10份试卷一字排开,首先都看每份试卷的第一题,看是否是同样的题型,它们的题干表述、分数设置、表现形式、字体等是否都统一……慢慢逐题往下,直到最后一题。横向加工的便利之处就在这里,可以保证形式的高度统一,填补了纵向加工的疏漏。不过,横向加工更适合各个章节内容相类似的书稿,如果是一本小说类的稿件,可能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


其次,文本校对时不能忽视文意。很多编辑在进行文本校对时,往往只逐一校对了文字,而忽视了文章的本意,这可能会导致出版物出现问题。比如核对一篇关于医学研究的文章时,编辑找来了某杂志原文进行逐字核对,认为该文章已经发表过,只要文字核对正确,就无大碍了。但稿件送审后却遭到退改处理,原因是该文章提及的观点,早已被证实为无效的甚至是不提倡的,这就是文本校对忽视文意的后果。所以编辑进行文本校对时,一定要在文字校对的基础上,再通读一遍文章,以确保没有政治性、思想性或科学性等错误。


第三,前后对照很重要。编辑审稿或校对时,如果遇到前后一致或相似的内容,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前后提到同样的内容,那肯定不会有差池,但情况往往并非这样。如果只是相似的内容,那编辑只需要确保前后表述一致,没有出入就行;如果前后是相同的两段引文的话,那必须加倍小心,逐字核对,因为不小心就会踩到雷。比如学生做的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往往会有翻译句子的题型,题干里通常会有原文的摘句,以便学生进行翻译,这时编辑就需要将这个摘句与原文进行匹配,看是否有误,当然,前提是原文已经核对正确了,不然又平添一处错误。


第四,编辑校对要学会“抠细节”。所谓“抠细节”,这里指体例的统一。很多稿件的表现形式,不单单只有文字段落,还包含图表、线条、注释等形式,这就需要编辑在形式上学会“抠细节”,把图书的体例规范化。括号是否右齐,表格外框是否黑线加粗、序号后的空格是否统一、标题字空是否一致、括号内文字是否统一字体、表头是否统一加粗、注释字体大小是否一致……细节不胜枚举,所有你能想到的小细节,都值得翻阅全稿以达成统一。另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审稿初始时,就把你需要统一的细节列在空白纸上,后面全稿参照这一标准修改,这样可能在最初会比较麻烦,但养成习惯后反而是一个简便的方法,值得借鉴。编辑在做好校对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仍需要不断加强细节意识,这些小细节的把控,终将会是图书成品中打动读者的闪光点。


第五,目录等内容应进行多次核对。很多编辑可能认为,我们在进行文稿校对时,目录、书眉、辑封、各种对照表等信息文稿,核对过一遍就万事大吉了,但实际操作中,这往往是不现实的。图书的编辑校对,难免会出现内容的增删与调整,这会导致标题名称与页码的变动,使得目录等信息上的内容与正文不一致。所以我们对编辑的要求,是要尽可能多地核对目录、书眉等信息文稿,甚至到定稿发印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应该最终确保目录等信息的正确性,对读者负责。


最后,数字、字母等顺序需要单独一一理顺。很多文稿因为文本跨页的原因,容易出现数字、字母的重复或者漏断。有些编辑可能认为,审稿的时候顺带顺一下数字、字母的顺序即可,但常人“一心不可二用”,如果你审完稿件再单独顺一遍这些项目,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有错误的存在,所以单独的理顺也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校对之路,是一条渐行渐远渐修正之路。初为编辑,必定摆正态度,虚心学习,有沉得下心的静气,才能发挥出一个编校人员的最大能效。在这慢慢累积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总结各种经验,掌握多面技巧,才能自如地面对稿件,处理疑难。编辑要善于把最新的、关于生活的理念融入校对之中,厚积薄发,则必有所成。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图书质量

下一篇:浅议图书类视频节目

返回顶部